毛南族
毛南语
毛南语(或称毛难语)是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一说为澳斯特罗尼西亚语系或台—卡岱语系)的一种语言,为毛南族人所使用,目前这种语言有大约3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乡,邻近的几个县也有少量分布。
据专家考证,毛南语约在12世纪从侗水语支分离成为独立的语种,并形成自己的结构系统及特点。因居住较集中,毛南语内部基本一致,没有方言土语差别。同时,在音节结构方面,又保留本语族一定的特征。
毛南语音结构复杂,有声母66个,其中腭化声母16个,唇化声母13个,浊塞音及鼻音声母各两套,舌面音声母、腭化声母和唇化声母各一套。此外还有送气的清塞音与清塞擦音声母,以及V、W各有不同音位之特点。有韵母86个,其中元音16个,音位关系复杂,有10个处于长短对立状态。有的则可以跟高元音与清塞音等韵尾结合成韵。但韵母Y、L受汉语的直接作用较突出。共有8个调类,包括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且跟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相当;促声调的调值因元音的长短不一而有所不同。整个调值受桂北壮语影响较深。
实用的大量固有词语中,同义词和近义词丰富;量词作计算事物数量单位外,还可以给事物区分类别。毛南语跟本语族存在不少同源词,尤其与水族语言接近,因此它表达的空间辽阔,具备语言趋同因素。
毛南语构词的手法多且有特色。如表达概念的方式有比拟、联想和转义等。单纯词的结构有声有双声和叠韵关系;汉语借词为整体吸收,其音节在毛南语中大都没有意义。合成词有三种九类方式,即有带词头、带词尾及附加音节于后等类型。另有相当数量词语的序列与汉语相反,如称牛肉为肉牛,称菜园为园菜等等。在语法中的词类(较汉语多一个语气词及象声词)、词组、句子成分和语序跟汉语基本一致,特别是同本语族更接近,其语序亦为主语—谓语—宾语。
受汉族,壮族等兄弟民族影响,会讲汉语的人增多,有些混居和散居于城镇的毛南族,他们的母语音调已不纯正,壮语词汇增多,采用汉语重叠形式、部分修饰成份移在中心词前面的现象普遍化了。
毛南文字
2010年前毛南语没有书写系统,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这种“土俗字”只有师公或少数学者认识。2010年后才出现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毛南语拼音方案”。